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战国侠义在线阅读 - 第66章 张仪奔楚

第66章 张仪奔楚

张仪与苏秦一同下山后,先回家乡魏国。
  因师兄曾得魏惠王的重用,便自报家门:
  “吾乃鬼谷子之徒,庞大将军与孙膑的师弟,也有经天纬地之才,愿为大王效劳。”
  怎奈魏惠王仍然重武轻文,开始以为“鬼谷子之徒”也许比孙、庞还高强吧?
  便高高兴兴地请进来。
  但谈了一会儿,听他对于军事并不精通。
  擅长的是政治、外交,怎样拉拢、利用一些国家去打击另一些国家等等……
  张仪讲的正起劲儿,魏惠王笑了:
  “搞这一套,我比你还精通,就不麻烦先生您啦!”
  魏王不用,只得坐在家里等机会。
  但他的家境不如苏秦,既没有什么财产,也没有富裕的亲友。
  他求学时没有收入,老婆只能靠纺线织布养活自己,苦熬着等他发财。
  不料,他回来不仅没发财,还添了一张吃饭的嘴,得靠老婆养活!
  幸亏老婆脾气好,一碗饭匀给两个人吃也不抱怨。
  但张仪的心里可难受了。
  堂堂七尺男儿,不能让妻子跟着享受荣华富贵,反倒要让人家辛苦供养,实在是太废物了!
  为了寻找前途,张仪再一次迈出家门,并且告诉妻子:
  “三年后我若是不回来,你,就改嫁吧。”
  妻子哭了:
  “三年里当不了官儿、发不了财也要回来,千万别想不开,多穷的日子我也不嫌……”
  张仪的鼻子一个劲儿的发酸,他怕也哭出声来,红着眼睛点点头,扭身走了。
  一路辛苦不提,辗转来到楚国。
  他还有个师弟江乙寄在楚相昭阳门下。
  虽然才学不高,但聪明滑稽很得昭阳的喜欢,说得上是昭阳面前的“红人”。
  师兄来投奔,便荐到昭阳府中:
  “暂且充当门客,等有机会弟再尽力吹捧,以兄之才,摘金佩银不是难事儿。”
  果然,有了江乙的提携,昭阳便另眼相看,奉之为上客。
  处的时间长了,昭阳虽是武人,也感到张仪的见解不同一般,不但知识丰富,而且高超!
  天文地理、古今中外、文韬武略……
  哪一方面他都能讲的井井有条,让你听得津津有味,与他闲谈可以说是一种享受。
  渐渐,张仪也成为昭阳身边不能少离的亲近随从。
  一般情况下,门客虽分等级,却只是生活待遇不同,都不发工钱。
  昭阳知道张仪的妻子只身在大梁生活艰难,便给张仪安排了差事。
  能够领取俸禄养家口了,于是张仪不待三年之限便把妻子接来。
  虽然仍是清贫,但夫妻得以团聚,生活达到“温饱”水平,起码他老婆是心满意足了。
  但张仪的身份,终还是个只比仆役高一等的门客,一年收入仅够吃穿。
  楚国生活水平较高,尤其郢都更讲究奢侈。
  人们以衣饰华丽为荣耀,竞相攀比,张仪这方面还不习惯,也是受经济条件限制,比别人就差远了。
  在知识、才能上,他与同伴比,是“鹤立鸡群”;
  看衣着打扮,他则是“鹤群”里的一只鸡,因此,尽管颇得昭阳的青睐,却仍是被大家瞧不起的穷酸。
  好在张仪穷惯了,对于“富人”们的蔑视已不放在心上,也就不像苏秦那样扼腕长叹。
  但命运不许他随遇而安,正是“成也萧何败萧何”。
  他本由江乙所荐而受到昭阳的重视,又因江乙的关系被昭阳疏远。
  几年中,江乙在昭阳的提拔下,已经官至中大夫。
  江乙有能力,也卖力,所以很受楚王的重视。
  但昭阳有个看不得别人做出成绩、受到表扬的缺点,似乎那就显得自己“无能”了。
  于是他就要给那些“突出”的人“降温”。
  江乙自认为是昭阳的“心腹”,就规劝他:
  “您好比树干,我们则是枝叶。
  枝叶越繁茂,树干就越粗壮,如果把枝叶砍的稀疏,实际上损害的是大树。”
  这话不无道理,昭阳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:
  “正是这些枝叶,遮住了射到树干上的太阳!
  你们不过是把我当做供自己向上爬的梯子!”
  他身边那些与他特点相同的人本就忌恨江乙,越发跟着添油加醋。
  终于挑唆得昭阳与江乙反目成仇,结果是江乙被停职反省。
  作为师兄弟,又是在昭阳面前“走红”的人物,张仪自然也要受到牵连。
  江乙很悲观,甚至想自杀以“尸谏”,张仪却不以为然:
  “昭阳不是明白人,也非你的知己,犯不上为他搭条命。
  对美女弹琴,她会用轻歌曼舞回报;
  对牛弹琴,就要挨牛角的冲撞。
  既然话不投机,要么今后夹着尾巴做人,要么远走他乡,另投明主,为此而死是混蛋!”
  江乙叹口气:
  “我听你的,走人!可你呢?”
  “我当然不能呆了,也走。”
  说是容易,真要走可就难了。
  可怜夫妻二人从来就未曾有过“积蓄”,在这里置办的几件简陋家私只能卖给“收破烂”的,所值无几。
  两口子总不能一路讨饭回去吧?
  张仪只得想办法先攒点路费,然后再走。
  周围在暗中观察他的“闲人”很多,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当做闲谈的资料汇总到昭阳那里。
  听说张仪也想走,昭阳很不满:
  “我对他不薄呀,还是要走,可见是条喂不熟的狼!”
  对他的态度就更加冷淡。
  这期间,昭阳带兵与齐一战,大获全胜,楚王一高兴就把珍藏几代的“和氏璧”赐给他。
  据说,有一位名叫卞和的老师傅在山中采到一块内含玉中之珍品的石头,就去献给楚厉王。
  按规定“贡物”必须是原装的“璞”,所以他无权剖开。
  但楚厉王也只是让他的“御”玉工从外观上做下鉴定。
  这些家伙们不是喝多了就是水平太低,看了一眼便说:
  “一块破石头,毫无价值。”
  楚厉王大怒,让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;
  楚武王登基后,卞和又来献“宝”,玉工们仍然断定为普通石头,卞和又以“欺君之罪”被砍掉右脚;
  第三代楚文王一天在出巡的路上碰到一位没有双脚的老人,抱着一块石头坐在路边哭。
  可能哭的时间长了,“泪尽继之以血”。
  熟悉掌故的近侍把卞和当做“痴子”介绍给楚文王。
  楚文王大概觉得这样哭下去对祖若父辈的影响不好,就派人去问他:
  “你为什么这样哭?是因为失掉两只脚吗?”
  卞和回答:
  “我并不因没脚而难过,可悲的是忠心遭到误解,美玉被当做石头,你们为什么不剖开看看呢?”
  楚文王觉得卞和说得有理,命令玉工仔细剖开,里面果然是一块晶莹的美玉。
  从此,用这块美玉制成的“和氏璧”就成为历代楚王的传家宝。
  昭阳得了这块璧非常高兴,自然也要当做“传家宝”珍藏起来。
  在庆功宴上,大家都请求他把这个“稀世之宝”拿出来瞻仰瞻仰。
  一来众情难却,二来趁着酒兴他也有意显示卖弄,就命人把宝玉“请”出,一任门客们把玩……
  忽然有人叫喊:
  “湖中跃起一条好大的鱼!”
  众人便一齐涌向亭边扶栏争看。
  刹那间鱼已潜回水中,人们纷纷归座后,那宝玉却不知下落!